从过往历史找尋这规律时,德国在崛起时它所发展的工业生产力隐然可挑战英、法兩国。这三国都落在同一个区域,所以资源分配不允许另外一个來共享,海外的殖民地也沒有给德国可以插足的机会,只因海路容易被其它国牽制,所以德国没有得到缓冲地帶去隐藏崛起的勢力,它只能去破坏现有英、法兩国的分配权无论是海路或陸路的运输能力,当德国要擴充经济勢力时,它就会有所阻力,德国強制施展时就如西方国家喜欢用的词语当时的“破坏者”就是德国。那时候欧洲是混乱的,所以激烈和殘酷的战争爆发了,那就是一战和二战。现如今,德国还在为这历史记录擁有“納粹主义”和“和平破坏者”的稱号背書,只因它战败了。
同一个时段的日本也是,日本也没有资源缓冲地,为了继续它的经济发展它只能去搶周围国家的资源。它无形中间接把西方各国的殖民地视为獵物,也就是西方所谓的“破坏者”,它把西方国的国际秩序规则破坏了。日本击败殖民者之后,用了一套非常殘忍方式去对待殖民地的居民,普遍不受欢迎。
美国在驱赶了英国等西方各国統治,建国之后为了资源不停西擴得到土地和资源,它没有从既有霸权者手中搶奪,它欺负都是原住民所以当时没有所谓破坏者的稱号。在控制了五十州之后,勢力壮大之后又使南美洲各国低头得到无数资源供应,得到是源源不断的缓冲资源供应。所以美国搶奪资源的语术是“废除不文明的野蛮人的野蛮生活,引领他们步入文明社会”。
蘇联在一、二战之后得到是现今東欧各国的土地,之前在帝国主义之下已擁有丰富的资源和廣大的土地,它也没有在过去的历史被冠以破坏者的称号,再加上阻止了東擴的德国隐然成为二战之后的其中之一的霸主。
美国没有在二战面对国土破坏,工业生产力借欧洲衰弱时取代了欧洲各国,再加上令欧洲欠了大笔债务,之后就自然而然收了欧洲各国成为追随者。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之后,也把勢力在亞洲取代了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只因美国以“民主、自由”加“殖民是罪恶的语术趕走了欧洲各国,再以保护运输安全理由和自由航行权把武装力量停留在亞洲。
在美、蘇執行了冷战规则之后,谁是不服他们兩国的命令者就是破坏者,弱小国家只能选边站。蘇联共和国解体之后,G7制定他们所谓的经济规则, 北約制定武器规则和打战规则,谁不奉行就打压,也被冠以“破坏者”名称。
从以上规律來看,联合国只是G7或北約要約束它国听号令时才能运行,从不是可以得到公平发展的组织。所以很多联合国公约美国都不是參予者,也特意不派员參予令公約自动失去功能,这只应对美国利益有巨大损伤。
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开始,美国的论述中国都是国际规则的破坏者。欧盟、日本、韓国、澳大利亚都是以此论述为基础把中国产品描述为是“民主、自由”的破坏者。台湾就以大赚人民币來買西方武器去抱西方国家的大腿,都是标傍台湾是民主自由的国家,中国是威胁论來玩国內政治。
不容否认的是中国总有办法把欧美各国的工业设计规则在短时间升级为更先进。它不同于欧美以前的做法,初始版用了一段时间才用更贵价格输去给弱国用,用几十年时间去割韭菜,先进的在同一时间从不給弱国共享。但中国把这规则打破了,他们当然生气所以把中国妖魔化,就是规则“破坏者”。
西方沒有想到的是,俄罗斯和以色列也用这“和平破坏者”打了烏克兰和巴勒斯坦。令他们的双标主意赤裸裸的暴露出來,令他们假道德品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考量。
在今年中国兩会记者会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谈到中美关系时,就以四问美国作为答案,一个大国为何要奉行不公平,没公理,没自信,没诚信的政策呢?而美国前国务院中国智库專家(他是中国籍留学生已入籍美国公民)则以媒体发话说中国就是国际规则破坏者回应。
从上星期的新闻報导茶室风波,不点飲品者被罵,是不是世俗间不奉行别人定下的规则就应该被对付呢?就是破坏者呢?
叢林法则是野兽的生存之道,弱肉强食是他们的规则,野兽们会懼怕你只能把它狠狠按在地上狠狠爆打,打了一次之后就会看到你就躲避。不然无休止的辱骂是不会停止的。
我对公平正义的破坏者没有好感,但别人超越你之后用破坏者名义贬低他的你更为不恥。我以前时常有这困扰,只因别人在理论上说不过我时,各种对我人身攻击会不停歇,只应我不修边幅,可以被攻击点超多。自从職場退下,话说得少已经没有这些语言入耳了,可幸、可幸啊!我无力把人打扒下,也无勢力令人屈服,只能躲得快,逃得远。哈哈哈哈!
一个公司的盈利是从上至下的努力,但国家的生产力在过程中有间隙空间的,试问一下那个公务员会因国家成长力大幅提升而得到獎赏呢?他做快慢一点都是薪酬一样的,国家赤字增加又不影响到他,部门浪费已不是他能承担。所以引资、开外国歌星演唱会都是工作量爆爭的結果,被罵时推給政治部长就好,因为五年之后部长就领着退休金退休了。没有人在公务体系去做破坏者,只愿做旁观者。所以新闻報导说申请外勞可以自由用电脑系统,既得利益者就说国家不要依赖外勞了。破坏者的公平正义又被别人推上锋口浪尖了。
这个世界真的妙,一个回馬槍,一个飞龍在天各顯神通,苦了庶民乐了幸災乐禍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