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8, 2024

美元的流通性,太強了!

假设一粒蛋价格RM0.10,如果你要得到1美元,那就要有48粒蛋去换。如果美国价格一粒蛋1元,你要买它的蛋国家銀行要印4.8張一元鈔票。这就是你家母鸡要比人家更努力生蛋,48天工作生蛋,美国母鸡只需生一天鸡蛋就可以得到4.8元馬币。可怕嗎?可怜嗎?

在财经新闻上,人们时常会听到美元和石油掛勾,美国隨时可以印鈔票,美元逼迫另外一个国家币值升值就可以收割别国的财富,这些事有沒有关联呢?

其实不是石油的价值等于美元,而是美国和石油生产大国有了協议,在交易时所用的货币一定是美元和報价时是美元,这確保了美元流通性和需求。在世界上,差不多80%国家以上需要进口石油做为能源燃料和它所提煉时产生的附加化学产品,还有几巴仙的国家虽然有石油储备但太少更本不夠国家所需。聰明的美国人在本身黄金储备不夠再用以增加发行货币时,只应在东亞兩埸战争(朝鲜和越南)都倉促退出已令他们债台高筑,急需印更多鈔票应付债款。他们就决定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 system)改以美元和石油掛勾。

那时中东石油生产国真的需要超大强国保护,只应“匹夫无罪,懷璧其罪”世界各国都想侵占这庞大的利益,很容易就此吸引别国入侵他们,霸占土地和资源,美国以此承诺保护他们令中东各国都同意从此以后都以美元來交易石油。

至此,美元变成世界各国贸易交易时的必需品,想一想为何它会变成如此重要呢?只因;
1) 当生产石油国收到太多美元时,它可能就想到買美国有形资产和产品,从美国印鈔票到鈔票回流国家,美国资产和武器就会有一定的支撑点和源源不绝的武器定单,只能有旺而不衰的经济和硏发新武器的新资金。
2) 当有形资产有价值扶持,长期经济就很难下落,再加上聰明美国人以证券和债券代替资产,可以用一張紙換回所印的錢,这样流通性就掌控在手上了。
3) 而非石油生产国,在買石油时就更加需要美元了,当这些国内资产和生产产品以本国货币定价时,要兌換美元就有一定难度,而以美元交易时,收到美元再用以買石油,这令所有交易都需要美元,它就成为其中一个产品,理所当然他在交易时,美国就可收取服务费了。
4) 而有些国家产品不吸引人,且产品定价权又不在手上,它在兌換美元时会付出超级代价,国內必需品必然面对无止尽的通漲和时不时的经济衰退。
在这四条规律下,美元已变成必需品,它无论印多少都有一定的需求。至此美元在各国贸易市场成为了主要交易货币,高锋时差不多市场交易80至90%都是美元。当这些条件被滿足时,世界各国手上都有美元在流动和储备。再说他们为了不再付出额外兌换外汇服务费,其它大宗必需品如小大豆、大小麥,米、礦物和工业产品在交易时都自然而然以美元交易。

问题來了,如果以这规律循环,01年的网络泡沫和08年的次货危机又为何在美国出现呢?它应该很容易如在1985年般把问题轉移去日本和德国,也可以如97年般在亞洲把東南亞各国财富掠夺,也可以如1991年般在中国控制糧食期货价格令中国以天价合約買入大豆、小麥,令中国剛踏入WTO就遭受重创。

当然要明白01年和08年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美元又如何成为武器呢?
衆所皆知,当需求大供应少,价格一定上升。也知道在市场上谁富有谁就会有优先权得到必需品。
美元流入市场是靠朕邦储备局决定发行数量之后交给十二间区域銀行,再从区域銀行交给美国盟国和友好国家的大銀行(国际代理商),所以要得到美元就要和这些銀行交易。美国可以控制某国是否得到美元,或用美元流动性令某国经济興衰,它
1) 可以关闭外国Switch 系统,令其不可以和代理銀行交易美元和其它国际货币。
2) 减少发售美債和在市场收回美元,令其供应減少。
3) 在大宗商品用垄断方式令期货市场价格暴涨,同时段令现货商品供应短缺,迫使进口国以天价价格簽长期供应合約,之后再以海量供应令商品价格打下去。这令进口国要以海量美元以履行合約,令其国货币贬值和更依赖美元。
4) 制造假消息或假意要攻打,令某国货币对美元贬值。
5) 迫某些国际机构制定政策时也以美元为指引,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銀行。

从美元流通和石油美元的架构的脚步來看,它从上、中、下游都有一定的需求,也从上、中、下游有控制权。

但美国忘记了资本的逻辑,它会不断的找尋利润。在联邦储备局把低利率政策长期施行,无论是证券市场和资产供应市场已经飽和了,它们曾经在90年初把中国糧食战胜利,在90年代尾把东南亚货币贬值,已经没有办法找到大肥肉了。所以01年的剛开始成熟的网络市场接受了太多资金,再以无数虚幻想象力制造了一个大泡沫。之后的投资课题没有了,但市场流动资金还是太多,金融业就为了維持成长和盈利,把目光聚焦在实体产品,而房产是最容易吸纳庞大资金,所以次货市场形成了一个大泡沫,令美国资本市场受創颇深。这只令经济低迷但却沒改变美元的通用性,所以至到今天,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元发行量从07年的1.多几万亿美元至到现在7.9万亿美元,而美国政府也以发债方式制造了34万亿美元流动量。以此计算,42万亿美元的成本只需3亿美元(一张百元只需0.03成本)就可買到世界上价值42万亿美元的商品。

说一说以美元收割日本的例子,可能就明暸美元的杀伤力。日本在二战之后,国策就是经济发展令其悄然在八十年代是世界排名第二,隐然要追上美国,日本以价廉物美产品席卷全球,成了生产大国。美国为了压迫日本,以广场協议逼迫日元升值,也逼他们放弃发展半导体。想一想如果在日本生产产品成本100日元,产品賣出国时1.2美元(假设1美元兌換100日元),日本厂家就赚20日元。簽了廣場協议,日元被逼迫升值20%(1美元只能兌换80日元),每一个日本产品再以舊价賣出国再兌換日元就亏了4元,成本价也拿不回。这还没算其它费用,協议也不肯因外汇调整而漲价,就算漲价也会失去竞争力和市场。美国什么都不用做,只以美元升跌就把日本打下,四十年没有经济成长和也把企业終身雇佣制消灭。

以上所说,在网络上都可以查到。就好像阿根廷他们的農产品卖到美国,只应本身货币不稳定,令他们都把商品賣美国收美元,使他们的生活产品供应少而令价格狂飙。他们都被四大糧商公司垄断了供应链,使国家再也没有了自主权。

所以美元的通用性是極强,再加上几十年的习惯性,捨弃美元是梦想!但希望总在人间,物極必反,它会有一天反制它的主人。

一个国家補贴柴油增加了40%,但市场上柴油设备只增加3%。一个国家可以出口几百万粒雞蛋,但人民却只能吃贵雞蛋。一个国家把蔬菜和鱼都出口,但这些農产品却越来越贵,这是慢慢步进阿根廷的困境,是不是困境才能制造世界球王呢?只能说我们的政府太愛体育了,时不时拿个冠军就放假。
朋友们,台面上的政客是否真的令人尊敬呢?只能说见人见智!林小子可以对经济问题胡说八道,什么納小儿可以回家喝茶,欠税还可以去看女儿生产,什么納小儿儿子脱罪、老婆可以走來走去,都是一場戲。如果是普通人,其中一个就跨了。




Thursday, April 11, 2024

可怕的资本大战!

国际社会揣测伊拉克战争是萨达姆曾提议石油和欧元掛勾,捨弃美元,所以美国在安理会拿洗衣粉指责伊拉克擁有核武器。如果是真的,邢就是资本战轉为实体战争的实例。

资本主义制度下,衡量社会階层收入和财富,经济学都以金字塔型分类。所以税制、補贴、援助或分配资源都以此做为根据來制定政策。这模型令许多隐形高层獲利,只应富者掌控的资产大多数長期持有,他仿是没收入但财富却年复一年增值。处于地层者的压力也不是模型可反映出来的,例如家庭成员的负担每个家庭都不同。所以当通漲悄然在生活商品已上升了许多,政府是察觉不到的只应他们把富豪们的必须品平均做为報告里。例如汽车产品,窮人没車又如何得到補贴呢?窮人炒兩蛋,十位家人分吃,但富人家庭每人兩粒蛋,補贴雞蛋有用嗎?当这模型確定和統计生活商品需求之后,以这做为參考來计算经济运行的軌律,对平稳社会是准确的,但如果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靠的是外圍因素強,还依赖这模型就很难说有多准确。

美国剛公布了24年第一季通胀率,它令大家吃驚的是为何提高二年多的利率不能把通胀率压下去,我推测;
1) 在这兩年多,美国股市的回報率运高于借贷率,再说在低利率时有能力借贷者或公司已经把未来五年所需锁定在低息借款,
2) 在疫情之后,美国的工作机会大增,消费需求习惯改变,很多0.99美元和低价商业已大多数关闭,
3) 俄烏战争、中東战争令供应链产生变化,
4) 这一輪的高昂利率可能只影响高层次的资本流动和运行,却没外溢至中下层,只应美国中下层没能力借贷,所以没有直接感受。
5) 资本家在東亞地区如日本以美元得到无数资产,也令他们在中国以極低成本开拓市场和设厂,他们也不愿意降息令美元贬值,
6) 在新能源、工业能力落后于中国,美国只剩下资本武器和掌控外汇系统(Switch)令其还可以左右盟国服从。如果没有強勢汇率和源源不绝的资本湧入,它的庞大债务弱点会更加凸出。

所以从去年11月开始的“降利率”的推测,只是资本制造的操作,令大家勇敢把资金投入美国股市等待这利好效应。

一盘大棋已佈局,那是应对中国的“金融強国”和金磚国家的互換货币的政策,也是美国最終武器也是最強杀招。美国胜了在往后一二百年还是超级强国,輸了国际新秩序会产生,它会面对自己盟国打压和欺负。

外汇的坎坷路!

如果你没有東西賣給别人,别人会愿意讨錢嗎?放大一点,一个商店賣的東西贵且没人欣赏,别人会进去消费嗎?再放大一点,一个国家的产品,失去競爭力只因别的国家商品的更好价格更便宜,那一国愿意買你国家的产品呢?相反來看,进口商品便宜又实惠,国家內商家是不是更愿意付款呢?

国外资本家在这个国家投资设厂,把货品賣給其它国家,当收到付款时它只愿意在这国家所需支付的成本费用兑换,余下的它不愿意做大做強,因为它觉得这国家的产业不吸引,也怕这国家经济政策阻碍,最后它选择把盈余用其它货币储存。

再说本地商家又可否堅持做外贸生意以本国货币結算,又或買者愿意以它国货币結算呢?

最主要的,一个国家人民、政客、政府为了身外物去鉴定别人对某人不尊敬,请问那些富豪们愿意拿一笔钱进入这国家消费嗎和長久居住嗎?他们会觉得安全嗎?

这就是直接影响国家外汇低迷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最基本原因。国内供应不達标,外国商品需求旺盛,供需不平衡,逃得快比较舒坦。

今年开始,我预测了中国产能过剩,那和葉倫大小姐的论述不同,她指的是新能源产业,我说的是舊必须品和基建建材。

葉倫的说法只是政治打压只因新能源产品創新在中国已领先世界各国,例如无人机、电动车、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她放弃自己本身的專业、经济学家身份,把市场供给需求说成产能过剩。她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说市场需求都给中国霸占了,美西方贵的产品不能賣了。

一个国家经济靠出口撑住,走的政策是开放形的,但内部政客的思维是保守的,再加上煽动人民。例如舉办各种国际议会、表演是吸引外汇流入的好办法,但国內政治纷圍是相反的,会把某些小事政治化。这不是物理学,相对力量相衝会消失殆尽,这是情绪波动它总会洐生许多不良后果,经济学重要的是压倒性胜利,路才会通暢无阻。如果4、6, 3、7或5、5比例的政治和经济意愿都会令基本面变得不確定。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何在共产党執政几十年后才开始呢?只因內部政治沒意愿以经济开放为主旋律,这浪费了40年代、50年代至60年代的人口紅利和市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令共产党一些制度徹底改变,要承受的政治压力不是一般。没有“大破”又如何“大立”呢?

所以那些政客不愿捨弃如今的榮华富贵,又如何扭转本币对外疲软呢?既有基本政策、行政結构不变是令本币疲软的原因,谁又愿捨弃既有权力还一个光明大道于民呢?

外汇的问题,不全是外部的问题,却是本身国家在市场上消失竞争力的问题。它不会告诉你问题在那里,它從国家的优势条件一点一滴消失之后,再加上别国条件更好时慢慢把其中的弱势货币压下去。

本身货币要有竞争力,首先你要有别人沒有的产品,国內市场活络,市场商品定价权,公平机制,国内必须品自供自给充足,外国商品需求在外有很多选择,政策長期穩定,安全的汇款机制,金融产品多元化等等。缺少了其中一个都容易被其它货币取而代之。

外汇的定义不是如王安石寫的“梅花” 般,香气自然來般可吸引人。
“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來”。它需要从上到下的人民的意识、堅定追随“好“的政策才能稳定。要強就更难了。

Sunday, April 7, 2024

投票VS经济困局

蘇軾寫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大家都明瞭某些事,知道了却不愿相信,猶如鸭子在春天时游湖时已经早知道河水已暖和了,却一再否认,奈何!奈何!当然蘇東坡不是寫人性,只是描述春天的到來,所以我把下一句改了,
“竹林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摇头晃脑声声叫,仿是隆冬岁月長,湖里鱼儿跳耀歡,宁是回家啃碎糠”。
政客们都知道国內经济已如鸭子戲水般不改则退,也知道某些事情不做猶如冬天一过,桃花只能开三兩朵,不要嘴巴叫得响,冬天永远都在而花永恒,明知道市场经济庞大,却宁愿回家啃老米。

投票换政治人物是否能改变经济困局呢?这问题浮现是剛过去土耳其国会选举,土耳其现在面对70%的通货膨胀率,人民苦不堪言,我想他们的意愿是把当权換下,希望日子好过一点。
最近几十年,以政治改变经济困局,也有少数成功例子。中国鄧小平,印尼佐克威,新加坡李光耀,他们都靠本身的政治理念令国家步入正軌。
当然很多都是选前甜言蜜语,选中之后有心无力,或者说根本不敢改变。选民不是不知道,但现今的苦已達極至只好博一博选另一个,再苦也不可能更苦了,幻想有机会从既得利益者慈悲一下得分一杯羹。
从阿根廷的新总统,菲律宾总统小馬可斯,英国的苏納克,德国总理朔尔茨,馬国首相安华都无力把舊经济框架替换,令国家在原地踏步或只能向南走。
中国在皇权时代时,每每都是人民反抗或某将军以民不聊生为籍口來換朝,但結果是贫困是延续几代人,只应经济模式不变,最后只能書寫传奇皇朝故事对富国富民的期盼根本是笑话。
现今的民不聊生大多数是;
1) 人民在某一階段的需求变成习惯,例如以前飯后不吃水果,而现今以吃水果变为常态,偏偏大多数水果都是进口的,水果漲价他们就觉得日子过不去了。例如以前远行只以脚车代步,如果现在没汽车飞机,大家会恐慌!种种改变令生活成本以倍数增加,政府为了选票能做的只有補贴而至国家债务高漲,人民也以借贷为生活成本埋单。
2) 人民没有定价权,自由市场价掌握在政府和少数人手中,所以贫富的差距会隨着时间会越来越大。人民被自己国家政贵打压,小国政府被强国政府欺负,小国更被国际贸易組织影响。
3) 当定价权消失,生产者不可能控制产量和銷量,厂家就理所当然把縮減成本的力量落在工人薪酬上。贸易商会把上漲成本轉移给消费者,这令外汇不断流失。

在以上2) 和3) 运作循环上,人民的生活品质会在1) 糾缠不休,不如意时再用选择权去投票,最后就是舊经济框架没人敢跨出一步也不敢离开这舒适圈。

所以选票不是盘活经济的万靈丹。论证科学研究也不能只用一种方式,它是经过层层考验而得出结论,所以以一种方式解决困难只会越陷越深。

大家应该知道每一个经济体都有其短板,聰明的政策掌控者是把其弱点控制在某一点上,而不是長期把弱点加深和无限延长其伤害性。

就好像大家都知道人民平均收入政府報告是1万美元,但这平均数是加入高薪者的收入。可能总人口的20%是贫困的,他们的收入可能只是1万美元的1%,就是只有100美元而已。以1万美元收入就认为人民过得富裕,容许生活用品全部进口,再把进口執照垄断,直接否决自给自足的发展,这是赤裸裸把弱点扩大至極限。后果就是政治人物就开始叫你不要買它,你说可笑嗎?

大家都认为美国财政部长是一个优秀人才,他的一言一行都主宰了世界经济发展,现任的能力很强,她曾经是美国联储局主席。但是在美国的弱点呈现时,她所描述都荒唐无比,例如;前年对中国说你们的商品有对美国国家安全隐患,去年就说去风险化,今年就说中国价格便宜有产能过剩,你说一个经济学术背景那么强的人,遇到更强的人都会语无伦次,何况那些不学无数的人呢?

当人民是靠借贷維持基本生活时,每一次政府现金補贴都只利好金融机构,经济活力是没可能激荡起来的。经济学说政府每丢一元都能帶起六倍至十倍的效应,但为何馬国的派錢却是生活品质越来越差呢,且生活商品不是漲价就是短缺呢?

大家可以幻想投票改变经济困局但事实是机会渺茫的。因为把舊框架撤除和把既有得利者的权力抹除是困难的,新权利掌控者看到舊制度有利时更不可能放弃既有的利益。所以当你看到反对党变成執政党对胡说八道者靜靜时,你千万不要驚嚇,那只是人性醜陋无限放大的反应而已。

Monday, April 1, 2024

庶民的生活品质呢!

以李白其中之一词內所芸;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开始來发泄一下。

如果一个政府部门把人民个人资料轻待之,那后果是嚴重的。是不是在他们的眼中,庶民都可以鄙视呢?态度就是部门叫你做就做,不做就威胁你。
其实部门要收集资料时,他一定要做到;
1) 首先要確定交义对比其它部门资料,那一个是主要,是不可抹去的。例如身份证和每年報税款,生或死亡记录。
2) 要確定那一些资料是浮动示的,例如资产加減,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工作等。
3) 时间修改权和申诉权是確定的,例如每半年一次給人民修正,每一年是政府交义对比修改。
4) 要有交义对比,各有关部门资料中心都有統一的API結口,而不是不连通的。
5) 確定那一个资料或綜合资料是用以補贴或其它用途,而不是政府用选择性资料去確定,或拒绝时用其它算法或其它理由。
6) 最后他们要想一想,这有必要嗎?因为大部分资料已被收录,已经夠贫困了再二度去伤害或逼迫你去買手机和电脑只为了滿足部门需求。
如果以上最基本的沒做好,如果美国股神是馬來西亚人,他就可以领到補贴,他也是B40。因为巴菲特一年薪酬是一美元。他擁有的公司很多年都不发股息,他的生活费可以借,也有很多人愿借給他或别人只要见他一面,生活费也能得到不少,他贫困嗎?

奇怪的是,收集资料是经济部而发放部门不是经济部,年度援助金收集资料是税收局发放也不是税收局。津贴食用油、米、糖等也不知道根据什么发放,市面上也看不到。国际贸易部管理不是经济问题嗎?经济部不管外资在馬设厂嗎?兩个部门仿是生活在不同平行空间。还有一个国內贸易和生活成本部也是经济啊!三个部门成为三维空间。

根据以上三个部门,一根大葱进口,外贸部说那是引进外资投资,国內贸易生活部说国内大葱要給津贴,经济部告诉你外汇高昂,你不要用大葱,根据情報津贴給錯人不能買大葱,要改。谁敢说他们不是搅经济呢?当部长走出部门时,媒体关心走上前去只会问“有更多假期嗎?大家想一想,家里没米糧重要还是假期或免费过路站重要呢?

谁不希望把生活过的像一幅诗情画意的画,但现实过程是摧毁、重建、再摧毁再重建。
谁能推掉过往,谁能磨掉历史呢?谁不想在生活中朗朗有光照呢!
过得不如意时,抱怨是免不了的,所以很多人在实体店经营不下去时,就责怪网络平台,其实把实体店干叭的是房地产居高不下的价格。

再说科学科技基础理论上,在新产品面市时总有些设备和生活方式被淘汰或被改变,我所知道有;
1) 烹煮从原始炭火爐被煤气灶或电爐取代,
2) 打字机被电脑取代,照相机被手机取代,
3) 人力搬运被起重机和运输车辆取代等等。
以上只是粗略点了几种工业革命的变化,其实还有无数已被取代了,很难一一在这详细描述。大家可以看到当新概念使用、进化时,它的商业价值都集中在设备上。例如新方式运输系统出现,賣的最多的是运输工具、汽车、啰理,零件等。

美国銀行出台了一个关于AI報告,它推测AI经济发展规模是16万亿美元,差不多接近中国一年的GDP总量。如果以此类推,16万亿美元內有七成以上是賣设备的營收。但報告没说16万亿美元是直接或巳经包含了间接的经济效应,如果说这计算是直接,间接的经济效应是多少呢?

当人工智能被廣泛讨论时,我就开始幻想,什么設备会被取代呢?可能是;
1)网上普通搜寻可能被消灭,取代是定制化搜寻功能,精准答案被消费者要求和胡说八道被消除。例如数学,智能会把简易、复杂答案整理出來,标准答案被格式化。AI也会告诉标准答案是否有机会被推翻。
2) 二次化计算机芯片可能被扩展为十次化计算机,再也不是“0”和“1”,从现今基础变为亿倍功能,它可能是“0至5”或“0至9”都会被智能接受或改变。
3) 城市化的概念是封闭式的,那城市不会有大自然变化,从大自然四季变成只有一种时节。为了容易调控各别建筑物,它被规定为只能有一个高度,綠化也有一定的比例,內部运输系统也会有大改革。那可能被定位为智能城市。
4) 汽车动能結构被简化,很多零件被淘汰。
5) 大型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被唾弃,而自創型社交媒体大行其道。
6) 智能手机功能减少,现在手机上功能会在你所接触的東西上呈现,例如汽车车顶,车盖上或桌椅上。
7) AI 会告诉你,你的智商在那个位置,也会告诉你必须要有标准化智商才可操控某些设备。也会告诉你,要掌控某些技能应该从那里开始,用什么设备学习,这令学习技能智能设备成为必需品。
8) 智能化城市多数会配置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大型智能学习模型中心。
9) 手机功能被唾弃,它可能变成探测器,以衡量土地結构,以利于建筑或農业。
10) 人类学校以AI來测量智商來排班级,以利于教学。
11) 病人一踏入医院,智能檢测已开始,自动化把病人分类,小病只能根据智能報告提藥。內科被简化,外科被直接定下手术日期。
12) 銀行、金融、保险、基金工作被淘汰。智能化投资回報率会个性化,就是可能你和某人的利息回報不同是根据贷方当下资产计算、时间段不同配置的。

太多可能性令舊设备被替代,只是有些是一刹那间被取代,而有些是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磨合。

舉例,一个智能城市內的大型建筑內部装饰,同层几户隔离才有实体牆壁,而个户內已不需要把房间、厨房、大厅用实体牆分开,智能会根据你的需要把所需的臥室用某形式做隔离。

谁知道这AI智能设备在多少年內会出现,但只要一出现,无数的就会发展出來。它最主要的对手是政府,因为很多权利被取代,尤其是金融把控权、资源分配权。

AI的发展只要你敢想就会有,因为人类大腦被开发只有5至10%,而AI是无限叠加制。

最后要说的是馬国经济是一步一脚印,是战战兢兢,競競业业。西方富国是资本密集弄出经济,道路不同,出路也不同。